矿泉水屡被曝光超标 溴酸盐究竟从何而来
实际上,存在此类问题的并非只有该品牌一家。此前国内外就曾曝光过多个矿泉水品牌存在溴酸盐超标问题,有关部门都会责令其立刻下架、召回。那么,溴酸盐究竟是什么物质,为何会出现在矿泉水里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矿泉水的生产工艺。
一般来说,生活饮用水在制作时都需要进行彻底消毒。此前饮用水行业多用氯消毒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物。然而这项消毒技术也有着一定的弊端,它在杀菌的过程中会产生刺激性的气味和消毒水的味道,影响饮用水的口感。为此,饮用水行业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消毒方法来替代氯消毒。凭借着强大的杀菌能力,臭氧消毒法由此开始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消毒。然而,天然矿泉水中往往会含有一定量的溴离子,臭氧杀菌的过程中会发生反应,生成杀菌副产物溴酸盐——这就是瓶装水中溴酸盐的来源。
要知道,溴酸盐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潜在致癌物。有实验表明,长期饮用含有溴酸盐的水,大大增加了实验动物得肾癌、甲状腺和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因此,研究机构认为,溴酸盐也会增加人类的患癌几率。针对这一物质,不同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关标准。我国在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饮用水中溴酸盐含量不得高于0.01mg/L.此次某品牌的瓶装水每公升含有0.02至0.04毫克的溴酸盐,显然也超过了我国所规定的标准值。
如何科学检测溴酸盐?离子色谱等技术为饮用水把关
为了避免溴酸盐超标对人体造成危害,目前国内外针对饮用水中的溴酸盐检测进行了研究。据了解,可测定水中溴酸盐含量的传统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滴定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不过,由于溴酸盐的含量往往比较低,预处理过程也相当复杂,科学家又推出了离子色谱法和一些新型的联用技术来应对。
首先,在对溴酸盐进行检测前,饮用水样品需要接受一定的前处理。检测人员可以采用微波浓缩、膜处理法、快速溶剂萃取法等样品预处理技术,取出待测样品中的有效物质。为了消除水中氯离子的干扰,样品还需要经过电解银电极除氯法、离子交换法或沉淀法等技术的处理。其中,离子交换法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方法。
经过前处理之后,检测人员可采用离子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等新型技术测定水中的溴酸盐含量。根据不同原理,离子色谱法又可分为抑制电导检测法、柱后衍生紫外检测法、离子色谱-诱导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等。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但是普遍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所用试剂比较普遍,检测费用较低。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可以实现溴酸盐检测的一项先进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第三种新兴技术是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是一种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样品多种特性为根据的液相微分离分析技术。这项技术的优点在于仪器操作简单便捷,容易实现自动化;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模式多,容易开发分析方法;实验成本低,消耗少,应用范围广等等。目前,科学家还在进一步研究消耗更低、灵敏度更高、操作更方便的技术来测定饮用水中的溴酸盐。
小结:水是生命之源,但是这些有问题的饮用水却反而害人性命。所谓的“天然水”一夜之间成了“致癌水”,反映了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监管部门的失职。所幸此次瓶装水得以及时召回,涉事企业的诚恳认错和快速处理也赢得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认可。希望未来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要对此加以重视,运用科学检测方法对产品进行把关,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