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武从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推进植保器械替代、完善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政府农业技术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药经营从业人员农药知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知识的培训,避免出现不能对症下药、盲目用药、农药混配不合理等现象。同时,也要加大对生产者农业生产中病虫草害症状、防治方案及科学用药等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科学用药意识和水平。”李武表示。
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农业生产中还存在植保器械老旧现象,喷雾器“跑、冒、滴、漏”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药剂流失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此,李武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省力高效植保器械的研制与引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应指导农业生产者根据不同作物合理选择喷药器具,达到省工省药,提高药效和利用率的目的。”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实际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过高与农民长久的生产习惯有很大关系。“要完全改变大家使用化学农药的老习惯、让每位生产者都具备环保观念,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全国人大代表、辽宁丹东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作英坦陈。
如何解决这个困境?王作英认为,除了依靠法律、法规约束、限制、监督和检查,“要从根本上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使用量过高问题,在技术层面,国家要加大生物农药研发专项资金补贴支持力度。”
在这方面,李武也有同样的思考。“一般的生物农药、害虫天敌等新产品存在见效慢、价格高等原因,致使推广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他呼吁政府要完善减量增效补偿机制,加大对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害虫天敌等使用的补贴力度,加快植保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