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中心首页 频道列表

发改委通知各地报送CCUS项目 百万吨级的商业化拐点将至

环保在线2021-06-30 17:03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只等发令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一则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将气氛再次推热。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关于请报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有关情况的通知》一出,市场好像更“坐不住”了。
 
一边是碳交易,一边是碳回收,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也可见坚定。不过,是不是还有不少人,不了解CCUS到底是什么来头?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理解起来就是字面意思,概括成3个字:收、储、用。当然,想也知道要“抓”二氧化碳(CO2)可没有那么简单,技术门槛之高毋庸置疑。
 
那么第二个问题,CCUS技术凭什么得到重视?
 
直接看结论吧: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CCUS将贡献约14%的CO2减排量。14%是什么概念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曾报告称,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了98.39亿吨,减排14%就意味着一下子可以砍掉近14亿吨,而占全球比也将下降约4个百分点。
 
换一种说法,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假设钢铁碳排放量不递增,那么到2050年,CCUS技术在碳减排上的贡献能基本等同于钢铁全行业的碳排放当量。有没有感受到科技惊人的修复力!
 
业界常说,我国环保事业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不过这次可大有不同。
 
我国与美、日、德等国都早早在二氧化碳基聚合物领域展开了大量的研发和试验工作,在二氧化碳制塑料领域,我国技术更是已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早在2007年就拥有了2.2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树脂生产能力。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技术跟得上,推广却仍受限。
 
个中缘由包括成本、风险、需求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主体在重重利弊权衡下大多都对CCUS望而却步。可当下情况与之前又有了不同,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等支持CCUS技术发展,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敲定,国家重视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环保市场也再不是10年、20年前的格局。
 
这次发改委“点名”,更是预示着一个属于CCUS的利好时代已经来临。
 
机不可失,这是行业对此的共识。
 
抢占先机,这是专家对此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形容CCUS扮演了4个重要角色:1、是碳中和下剩余化石能源净零排放的重要技术选择;2、是火电行业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3、是钢铁水泥等减排难度大的行业实现净零排放为数不多的可行技术方案;4、是未来能源体系和化工工艺流程提供绿碳的主要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公开发表意见,称CCUS技术商业化要趁早,“如果没有CCUS,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平均将升高138%,最多可达两倍以上”,“如果时间推迟到2035年以后,总成本将飙升至6260亿美元(2025年是3290亿美元,2030年是5690亿美元)”。
 
既然CCUS如此重要,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呢?
 
2007年,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实现CCUS—EOR技术的工业化,建立五类CO2驱油与埋存示范区;
 
2007年,中石化华东分公司草舍油田建成了CO2年注入量4万t的先导试验项目,后期建成了CO2回收装置;
 
2009年,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碳捕集项目建成,捕集规模为10万t/a;
 
2010年,中石化胜利油田建成了国内首个燃煤电厂的CCUS示范项目,CO2捕集能力达3万~4万t/a;
 
2010年,新奥集团在内蒙古实现微藻固碳技术将煤制甲醇/二甲醚装置的尾气吸收后用作制柴油,生产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等;
 
2012年,延长石油建成了5万t/a的CO2捕集利用项目;
 
2012年,天津北塘国电集团CO2捕集示范项目建成,捕集后用于食品行业;
 
2015年,中石化中原油田炼厂尾气CCUS项目建成......
 
公开数据称,目前全球有65座商业CCUS设施,截至2020年我国有35个CCUS示范项目,其中商业设施6个。同时,很多海外国家发展CCUS项目均瞄准百万吨级,我国相关工程的规模则基本都偏小,1万吨到几十万吨不等。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会维持太久了。
 
近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透露,正在酝酿一个百万吨级的CCUS示范项目,计划于2025年前投产运营。顺利的话,这或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大规模、产业化CCUS示范项目。据悉,该项目预期将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进行建设。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回报如何”,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曾这样看待CCUS项目的发展。事实也证明,我国已经开始有大型传统能源企业涉足CCUS项目商业化领域,分解碳减排和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压力的同时,希望成为第一批收获CCUS投资回报的利益既得者。
 
如中国石化,近年来在胜利、中原、华东等油气田企业实施CCUS项目,收获颇丰。据了解,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与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CCUS示范基地,年捕集二氧化碳超10万吨。今年,中石化进一步提出2025年建成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的新目标,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
 
不久前,广汇能源还发布公告,与全资子公司广汇化工销售公司在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共同认缴出资设立广汇碳科技公司,旨在专项负责二氧化碳捕集(CCUS)及驱油项目的前期准备等相关工作。
 
可见,碳减排和绿色转型的压力正在倒逼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寻求CCUS技术以及商业化运行的突破。尤其是各项文件中反复划重点的8大高能耗行业——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与CCUS的相遇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专家推算,我国或将在2030年左右迎来CCUS商业化拐点。国际能源署也测算,全球每年应用于二氧化碳管道和氢能基础设施的投资额,或将在未来10年内翻40倍。“巨大的投资缺口需要重新设计CCUS投融资机制”,也需要政策扶持,技术更迭以及社会主体参与者的共同探索。
 
短时间内,科技部透露正在编制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很让业界期待,有望再为CCUS项目发展推波助澜。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