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欧洲天然气市场震动引发全球区域性供需紧张

A-A+日期:2022-04-26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12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石油经研院)在北京发布《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对全球天然气市场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中石油经研院研究团队表示,欧洲市场的供应紧张,引发全球天然气区域性供需紧张,带动全球气价大涨。2022年,供应紧张将推升气价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因素则会加剧价格短期波动。

区域结构失衡导致气价大幅上涨

回顾整个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迎来涨价潮,欧洲、亚洲和北美天然气价格涨幅明显,吸引全球市场关注。由欧洲市场供应紧张引发的,全球天然气区域性结构供应紧张持续,欧洲、东亚、北美三大天然气市场的气价暴涨90%-400%不等,地缘政治因素对供应侧、资源流向产生影响,极端天气则带动需求侧的大幅变化。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由于天然气资源的紧缺,整体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

中石油经研院高级经济师白桦介绍称,欧洲需求超预期增长、供应紧张是驱动气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2021年,欧洲经历年初低温、夏季高温,叠加经济缓慢复苏,当地天然气需求持续回升。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先锋,可再生能源乏力,成为2021年欧洲能源的短板,导致需要天然气来补充发电缺口。同时当地炭价大幅上涨,区域内天然气产量减少,库存降低至历史低位等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天然气供需的紧张形势。

亚洲地区,中国、韩国天然气需求增长,整体供需持续偏紧,区域内资源采购竞争激烈。

北美市场一直是相对独立的区域市场,但去年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区域联动最终也蔓延至北美,亚洲、南美和欧洲的需求提高,都导致美国原料气出口需求大幅上升。去年,美国国内天然气需求稳定上升,但整体天然气供应收紧,天然气出口需求强劲,供需也呈偏紧态势。

2021年,全球新增液化天然气(LNG)产能达到七年来的最低,LNG需求保持较快增长,供需持续紧张;由于LNG现货价格明显走高,长贸合同签约量显著回升,同时合同期趋长、与油价挂钩斜率回升。

2022年全球供应紧张将持续

展望2022年,中石油经研院表示,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仍将是造成全球供应紧张的主要因素。需求侧来看,欧洲受低库存影响,当地天然气需求仍保持旺盛,但高气价和供应缺口将抑制部分需求,目前当地库存率较低,补库需求强劲。在供应端,受地缘政治及合同到期等因素影响,预计俄罗斯供欧管道气将进一步下降,欧洲也难以在短期内找到可替代俄罗斯管道气的资源。

亚洲市场,天然气需求增速将放缓,但区域资源的竞争将加剧。中石油经研院预计,2022年,亚太市场天然气需求近1万亿立方米,增幅为3.4%;中国需求增速将放缓,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较高气价将抑制第二梯队的资源进口;印度的天然气进口将增长4%,高气价限制需求水平。日本、韩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将下降。

北美市场,全球市场需求强劲推动LNG出口,当地市场将呈现供需紧平衡。

白桦表示,2022年区域天然气市场供需失衡将加剧,欧洲能源市场的脆弱性将加大全球天然气供应压力,供需偏紧推动气价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价格短期波动,俄罗斯资源西进受阻、东进加速,美国的LNG资源加速流向欧洲;同时,欧洲也将加快减少俄罗斯能源依赖的步伐,短期内对天然气持续依赖,促进天然气项目的投资。

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创新高

在中国
天然气市场方面,2021年国内需求增速前高后低,季节需求经历两次翻转,一季度和二季度增速高涨,三四季度则由于能耗双控、国际LNG现货价格走高、冬季气温偏高等因素,需求增速明显放缓。

全年来看,工业与发电用气引领需求增长,增幅分别为14.4%和13.4%,政策推动和采暖用气,推动城市燃气需求增长10.5%。

中石化油经研院高级经济师吴珉颉介绍称,2021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1681亿立方米,增速为19.4%。其中,管道气进口585亿立方米,增速22.9%;LNG进口7893万吨(约合1096亿立方米),增速17.6%,占比65%。2022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LNG进口国。

中石油经研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6%,较2020年上升2.8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创新高。

吴珉颉预计,2022年全国天然气需求增速将放缓,发电继续引领增长趋势,工业用气较快增长,城市燃气将保持稳定增长,化肥化工用气总体保持平稳。

中石油经研院研究团队预计,2022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95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00亿立方米,增长8.2%。预计全年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221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2%;进口天然气18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1%。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产品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同时我们郑重提醒各位买家和卖家,

交易时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随意打款或发货,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信息,及时向本网举报。

京ICP证0610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20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