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多产业融合成煤化工发展关键词

A-A+日期:2023-03-27来源:中国化工报    

现代煤化工产业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仍面临着来自技术、资源、环境和市场等多方面制约因素。“要促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新能源、盐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的融合协同,引导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3月23日,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2023年煤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大会暨荆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业内专家聚焦煤化工多产业融合提出破题之策。

“经过长期攻关,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在科技装备、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和产业示范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石化联合会副会长李彬介绍了2022年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运行情况。据石化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统计,2022年我国煤制油产量732.8万吨,较上年增长7.8%;煤制天然气产量61.6亿立方米,较上年增长38.4%;煤(甲醇)制烯烃产量1655.7万吨,较上年增长5.1%;煤制乙二醇产量405.6万吨,较上年增长25.5%。

“虽然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取得较大进展,但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比如技术短板、体制障碍、市场风险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等。面对这些问题,现代煤化工产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采取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方式,与煤炭开采、氮肥、盐湖资源开发、化纤、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产业融合发展,减轻煤炭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李彬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分享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融合的路径。他指出,我国的石油化工存在资源禀赋“量不足、重质化”和加工结构“炼有余、化不足”的缺陷,而现代煤化工生产燃料和烯烃等大宗化学品,同时含氧化合物也最适合煤化工来生产,煤化工可以在资源和产品上与石油化工互补协调。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就是很具代表性的路线。它将煤化工平台产品甲醇与石化基础原料石脑油融合,将强吸热反应与强放热反应耦合,使石脑油利用率提高10%,甲烷产率控制在4%以下,能耗降低1/3~1/2。“这一工艺很快就要工业化。”刘中民院士透露。

“煤化工与新能源融合具有很好的减碳效应,比如绿氢与煤制烯烃的融合。该方案以电解水制绿氢部分替代煤炭生产烯烃,可以促进煤化工产业CO₂零排放,甚至负排放。”刘中民院士说。据记者了解,这一方案已经在宝丰能源煤化工与绿氢耦合项目得到展现。“该项目在原料煤消耗不变的情况下,烯烃年产能从260万吨提升到300万吨,空分装置也从‘6用1备’变为‘5用2备’。”刘中民院士说。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也特别强调了多能互补对煤化工产业的减碳效应。但他同时提醒,煤化工与新能源融合时,还要关注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及其供应的不稳定性与煤化工连续生产之间的矛盾。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煤炭储配基地的荆州正在聚焦产业融合做文章。荆州市化工产业发展将围绕煤炭深加工产业和特色盐化工产业两条基础主线,石油化工产业和磷化工产业兼收并蓄、融合发展,积极打造“煤化、盐化、石化、磷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产品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同时我们郑重提醒各位买家和卖家,

交易时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随意打款或发货,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信息,及时向本网举报。

京ICP证0610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20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