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人人都在说我国的氟化工产能过剩,氟化工产能是真的过剩了吗?”这是2023中国氟化工新材料发展峰会现场代表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对此,多位专家表示,我国氟化学品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未得到彻底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加快自主创新,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合作。
现状: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依赖进口
“以氟橡胶为例,我国大量氟橡胶产品集中于通用级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且附加值低,但像电子级PTFE(聚四氟乙烯)、PFA(全氟丙基全氟乙烯基醚与聚四氟乙烯的共聚物)等高端应用产品,国内需求还只能依赖进口。”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本忠说。“数据中心液冷含氟流体国内质量还不过关,需要大量进口。”北京宇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泽华也道出这一事实。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永明表示,在电子级化学品中,应用于光伏领域的低端品级产品目前供过于求,但用于半导体先进制程的超纯品级产品国内能制造的还很少,且电子化学品供应商与芯片制造商相互脱节,协调研发体系有待加强。
他们还都点出我国各类氟化学品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在产品品种、加工技术、应用配方、设备配套等方面,国内企业相比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内修:改变落后观念,加大创新力度
如何打破以上局面?专家指出,既要持续为技术创新投资,也要改变固有的研发思路。
“现在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氟化学品生产和消费国。但我们也是历经几十年的科技创新,才使中低端产品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吴周安说,“要想进一步实现从并跑到领跑,就必须加大原始创新。但现在我们企业对科研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据统计,2022年我国氟化工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3%的达60%以上,超4%的达25%以上。但即便如此,其科研投入绝对额仍低于跨国公司。
“最近这几年,许多氟化工企业都需要消耗过剩产能。与其再‘血拼’扩建扩产,不如多投入搞研发,围绕自身发展战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吴周安认为,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自己创新”,而是要推动“产学研用”高效发挥作用,以此作为加强原始创新的有效路径,最终实现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金融链“四链融合”。
曾本忠补充道,从“前期制订材料研制方案”的环节可以看出,国外企业善于利用数据库和模拟预测手段进行产品的定制化研制和生产;而国内企业则以基于经验的跟踪仿研为主,以对标国外样品性能指标为目的,几乎是“样品为王”。他表示,随着国内对各类氟材料特性了解的不断深入与积累,我国企业也可以尝试开放视野、借鉴思路,真正实现原始创新。
外链:链接需求方,找对努力方向
目前,氟化工正积极进入以半导体、新能源、现代交通等为代表的下游产业,以下游需求倒推氟化工改革进步。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鲁瑾就表示,作为下游产业,她迫切期待能与氟化工行业中的电子化学品供应商建立起协同机制,加强双方的利益绑定和战略合作,完善配套供应链、紧密协调创新。
含氟电子气体产品需要做到杂质成分少、纯度高,基于这一要求以及自身氟气氟化技术应用经验,洛阳森蓝化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崔武孝针对纯化工艺提出建议:在电子级氟氮混合气的提纯中要谨慎选择纯化剂的品类及其规格,以去除一些非极性杂质;在电子级三氟化氮的提纯中,要合理选择吸附剂,提高纯化效率和本质安全水平。
鲁瑾表示,虽然国内缺乏大型含氟电子化学品综合型公司,但在细分产品领域也有一些企业正异军突起。例如,派瑞特、南大光电等企业在一些满足先进制程的品种上已经量产。
唐泽华表示,近年来,他们公司在五元环全氟环烯烃液冷流体的制造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他希望在未来,冷却液厂家能更多地与下游联动,在实际应用中共同探索技术进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