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弹性体是以乙烯为主要原料,使用创新单活性中心催化剂,通过“分子剪裁”手段,控制聚乙烯材料的分子拓扑结构,得到不同于传统结晶型聚乙烯树脂、具有高弹性的新型橡胶材料。
其制备技术是聚烯烃领域具有独立、完整知识产权的最前沿技术,也是技术研究院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整体布局上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2018年,技术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从资金、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试验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
POR(聚烯烃弹性体)作为技术研究院响应中省科技创新政策,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垄断突围的新材料技术应运而生。
从项目规划、人才招聘、开工建设到开车试验,从项目部及筹备组刚成立时不足10人,发展到现如今的一百余人,依据合作方小试技术大胆进行催化剂体系优化及工艺创新,解决与小试催化剂的匹配性问题,自行设计核心专有设备,经过数百次的催化体系优化试验、数千次的工艺条件验证试验、上百次的连续聚合反应验证,最终以百吨级/年规模稳定产出POR材料,样品得到了下游客户的全面认可。
POR弹性体可成为三元乙丙橡胶的有力替代者,不仅在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扯断伸长率等)方面全面占优,兼具高化学稳定性,而且其应用温度范围更广(高温可达180℃,脆性温度可达-70℃),基本物性变化率更小;在用于制作橡胶制品时,加工性优良,更有利下游产品的进一步的推广。
POR弹性体可用于制造密封件、电线电缆护套、耐热胶管、输送带、胶辊等,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并可在润滑油黏指剂、光伏等领域开拓市场。经下游多个领域客户验证和小批量试用,产品性能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肯定并提出推广意向。
我国对乙丙橡胶需求巨大,但局限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国外企业的技术把控,我国乙丙橡胶的产能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近几年的表观自给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至今也无一套完全自主技术装置建成。
目前国内产能均为三井、阿朗新科(常州)、SK石化等外资企业技术,这正是我国在本领域面临的严峻技术现状,POR合成技术的成功开发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状,对填补国内生产空白、加强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两链融合暨研发产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POR合成技术已在蒲城陕煤技术研究院工业化示范基地有限公司完成了百吨级工业化试验,产品性能指标达到预期,工艺平稳可控,流程安全环保,已经构建起包括催化剂制备、聚合工艺开发、弹性体加工及下游应用等领域核心技术和外围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壁垒;万吨级示范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预计2025年竣工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