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新研究报告称,生物炭加速了全球降碳进程

A-A+日期:2023-10-13来源:美通社    

 这些首次曝光的数据彰显了生物炭具有扩大除碳量的潜力,能让人类和地球实现双赢。 
  • 生物炭每年可减少 6% 的全球碳排放量,大约相当于 30 亿吨二氧化碳或 803 家燃煤发电厂一年的总碳排放量。
  • 在超过 25 个国家/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南美洲和东欧),生物炭的最低除碳潜力也达到了 10%,在埃斯瓦提尼,生物炭有可能减少 30% 以上的碳排放,在马拉维、阿根廷和加纳,生物炭更有望能减少 20% 以上的碳排放。
  • 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包括中国、美国、巴西和印度)的二氧化碳清除 (CDR) 潜力最大,它们可以通过生物炭开辟一条可持续的降碳减排之路。

华盛顿2023年10月12日 /美通社/ -- 最新突破的研究表明,生物炭可作为降碳解决方案在全球和各国家的降碳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能帮助各国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降碳,同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释放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几千年前,亚马逊地区的土著部落就最先开始使用生物炭,如今则是一项迅速发展的全球产业,它是一种通过加热有机物质(如农林作物残渣)产生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分解时会释放出废气。将这些物质转化为生物炭,其中的碳甚至可以被留存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作为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的水分和保养能力,有助于减轻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受国际生物炭倡导组织 (IBI) 委托,此研究在同行评审期刊生物炭上发表,对生物炭在 155 个国家/地区的 CDR 潜力进行量化,并假定在非专门种植地区的生物燃料数量在可持续供应的情况下,生物炭在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除碳潜力。目前,绝大多数已交付的碳信用由生物炭提供,它是一种经济实惠、可量化的现成解决方案,与其他 CDR 方法不同的是,它还能提供环境和社会伴随效益,如改善土壤质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这是一项对生物炭的首次研究,从国家层面量化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和除碳策略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生物炭的潜力,我们现在有了在国家层面可以实践的着手点。考虑替代化石燃料、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等协同效益对气候的影响,我们还能走得更远,更好地了解生物炭的全部气候解决方案潜力。"共同作者之一、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戈利萨诺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教授 Thomas Trabold 博士如是说道。 

该报告对小规模碳排放国家的考虑尤为重要。尽管许多小规模碳排放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小,但它们也受到从土壤侵蚀到极端天气的危害,经受着与自身碳排放量不符的气候变化影响。生物炭为气候变化减缓提供了一种循环和可持续的方法,使这些国家有机会最大限度地进行除碳,同时增加国家和地方收入。从保护土壤安全到在为社区和商业层面创造就业机会,它使各种规模的农业生产更具可持续性。对于农民来说,他们面临着气候变化相关的多重挑战,而生物炭则是能够颠覆气候问题的关键。

生物炭的倡导者称其为"大自然的黑色黄金",几十年来,生物炭的发展势头一直很猛,但由于历来缺乏关注和投资,阻碍了行业的发展。研究强调,随着气候问题日益紧迫,现在正是从政策制定者到农民等各个层面开展合作的时候,消除供应链瓶颈,加快投资,增加长期需求,从而大规模将该技术落地。

"在全球社会即将召开 COP28 会议之际,这项研究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要迫切发起行动,以确保将该强效解决方案纳入各国的气候变化战略。生物炭不仅能安全封存碳,还是一种可循环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为世界提供食物,使建成环境降碳,并清除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为了把全球变化限制在 1.5°C 范围内,我们必须加快生物炭的使用,并将其纳入我们的气候工具箱。"IBI 执行理事 Wendy Lu Maxwell-Barton 称道。

了解更多信息并访问全文报告,https://biochar-international.org/news/biochar-offers-an-accelerated-pathway-to-global-decarbonization-says-new-research/

关于 International Biochar Initiative (IBI)

IBI 是一个国际平台,旨在促成利益相关者的紧密合作、良性行业惯例以及环境和道德标准,以支持安全和经济上可行的生物炭系统。IBI 在 63 个国家/地区拥有 650 多名成员,包括碳市场、生物炭生产商、生物炭用户、技术创新者、研究人员和其他非营利组织。

(美通社供稿)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产品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同时我们郑重提醒各位买家和卖家,

交易时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随意打款或发货,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信息,及时向本网举报。

京ICP证0610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20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