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在气候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发布。这份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香港地球之友的专家联合成立的课题组编写而成的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在顶层设计、地方试点、行业脱碳及全民参与共十个方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务实行动,对外展示中国落实“双碳”承诺进展,汇聚最佳减碳实践,为COP28贡献了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双碳”承诺,首要务实行动是构建“1+N”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入手,形成总体部署。在国家层面,2021年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此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部门层面,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方案也陆续发布,包括2023年11月最新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定了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气候目标,并据此制定实施蓝图。
第二项行动是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区域先行先试。中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高达85%,是落实“双碳”承诺的关键责任主体。生态环境部组织对试点城市的进展与成效进行的集中评估显示前期试点示范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10月印发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提出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为全国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第三项务实行动是通过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转型。面对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和地缘政治紧张,中国在提升传统能源效率的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2022年,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30年来同比首次双双下降。
2023年6月,全国风、光、水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2023年10月达到14亿千瓦,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145%。课题组通过省级双碳指数研究判断,国家设定的2030年风光装机12亿千瓦的目标有望提前5年达成。同时,针对储能、氢能等也都出台有关规划,加快了产业的发展。
第四项务实行动是大力推进工业和能源领域节能减碳增效。工业相关碳排放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68%,通过推动能效提升和促进循环经济,2022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十年来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国碳排放重点产业的气候行动正在提速。
第五项行动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大幅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通过推动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上海、北京、河北、黑龙江等12省份累计规划目标面积已达5030万平方米,提前实现“十四五”全国5000万平方米的目标。截至2021年底,清洁取暖累计替代散煤超过1.5亿吨。 2020年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占全球38%,计划2025年再翻一番。
第六项行动是大力推动城市低碳交通。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总量的约15%。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20%的目标值,2023年上半年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到32.4%。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近700万台,自“十三五”初期增长超60倍,今年前7个月充电量同比增长99.6%。
第七项行动是大力提升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能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第八项重要行动是加强绿色金融和碳市场建设。中国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4%;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21年7月启动的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推动履约企业披露碳排放约38亿吨。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在即。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方面发展迅速。截至目前,香港特区政府的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额已达240亿美元,并取得多项纪录,包括发行全球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全球首批使用分布式分类账技术的代币化绿色债券,以及首批由亚洲政府发行的30年期美元绿债和20年期欧元绿债。另外,香港仍为中国离岸绿色债券的最大上市地,2022年上市绿债占中国绿债市场的16%。
第九项重要措施是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革命。为进一步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2023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引导公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万科公益基金通过垃圾分类指数评估,确认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部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苏州、上海等城市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机制。此外,中国多地在积极探索“碳普惠”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全民减排行动。
第十项务实行动是扩大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2021年,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并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绿色低碳行动,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担当。近年来,中国积极利用国际平台参与气候治理,加强气候领域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深化双边和多边气候合作,协助强化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加强与非洲等欠发达区域的合作。
课题联合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博士表示,尽管世界各国在落实《巴黎协定》进程中取得积极进展,但与1.5°温升目标所需减排量仍然相距甚远。因此,课题组在盘点中国务实行动的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发出“全球聚焦务实行动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的公众倡议”,呼吁各缔约方共同维护国际气候公约所确定原则,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同舟共济,精诚合作,切实聚焦务实行动;呼吁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落实气候承诺,推动供应链有效减排;倡议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通过绿色选择倒逼生产端低碳转型,助力全球零碳冲刺,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香港地球之友董事、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戴沛权教授代表专家组发布报告,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香港特別行政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常任秘书长甄美薇、香港金融发展局副主席冯华健、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兼会长马骏、香港地球之友主席叶广涛、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等嘉宾和代表现场出席发布会。(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