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取得骄人成绩
从2004年到2018年,朗盛将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减少了一半,即从每年650万吨减少到320万吨。2019年,朗盛设定了到2040年在生产、外购能源排放领域实现气候中立的目标。
为到2040年实现气候中立,朗盛决定三管齐下:一是启动大型气候保护项目;二是切断排放与增长的关联;三是强化流程与技术创新。
目前,朗盛已启动实施多个特殊项目,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朗盛认为,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各个业务部门必须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除了技术改良之外,管理手段的调整也至关重要。对公司碳足迹的影响已成为有机增长投资与收购交易的评判依据之一,因此,良好的减排表现将直接为业务部门创造财务利益。此外,二氧化碳减排量被纳入管理人员的绩效奖金考评体系。
为到2040年实现气候中立,朗盛正在加紧改善现有生产流程,改良一体化生产流程中厂房与空气净化设施之间的热交换环节。朗盛的研究焦点也逐渐偏向与气候中立密切相关的流程和技术创新领域。
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朗盛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由约317.7万吨减少至约259.1万吨,每年下降7%。虽然产量增加并进行了收购,却几乎没有产生额外的排放。
尽管取得可喜成绩,但朗盛在减碳道路上仍力求“更进一步”,承担起“生态角色”,带动上下游价值链共同减碳。在朗盛看来,减碳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切实推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供应链是碳减排以及绿色环保的一个关键环节。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数据显示,一家公司的供应链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往往是其企业运营范围碳排放的5.5倍。这意味着,企业减碳需要打破原有的系统界限。
2022年,朗盛将减碳目标扩展,即到205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范围3)气候中立,当中包括间接排放,尤其是来自外购原材料的排放,同时也包括来自物流和最终产品的排放。到2030年,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将在基准年2015年的基础上减少40%,从2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降至16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了实现该目标,朗盛启动了旨在实现全价值链气候中立战略“净零价值链计划”,计划通过改用可持续原材料、绿色物流和气候中立的产品组合来实现这一目标。
朗盛对气候保护的承诺得到了著名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的认可。气候保护组织CDP、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联合倡议已经确认了朗盛的减排目标,并证实朗盛正在帮助将全球变暖限制在最高1.5℃。这个数值是《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通常被认为是防止发生气候灾难的临界值。
朗盛集团首席执行官(CEO)及管理董事会主席常牧天表示:“为了阻止气候变化,社会必须向气候中立转型。朗盛2040年在直接排放和外购能源排放方面实现气候中立的目标已经非常具有雄心,再加上额外的上下游价值链排放目标,朗盛将携手供应商和客户共同迈出下一步。SBTi认可了朗盛的承诺,朗盛已走在负责任的正确道路上。”
实施“净零价值链计划”
朗盛已启动旨在实现全价值链气候中立的战略“净零价值链计划”,聚焦三大支柱:可持续原材料、绿色物流和气候中立产品。该公司正在重新调整其原材料采购计划,倾向于采购更多生物基、可回收或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可持续原材料,并与价值链伙伴展开合作。
朗盛的“宁波工艺”是中国首个可持续颜料生产工艺。它可以回收并处理所有副产品,确保以最环保的方式生产出具有独特色调的氧化铁红颜料。与国内大多数氧化铁生产商使用的传统彭尼曼红工艺相比,“宁波工艺”通过特殊催化剂将一氧化二氮转化为天然气和水,能耗降低了80%。通过工艺优化和节能措施,朗盛将每吨氧化铁颜料产品的综合能耗降至610千克标准煤,成为业内名副其实的能效领跑者。
2018年,朗盛宁波工厂荣获工信部颁发的“绿色工厂”认证。朗盛是中国第一家获此荣誉的氧化铁制造商。2023年,朗盛宁波工厂获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2022年度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氧化铁系颜料)”称号,彰显了企业对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出的贡献。
2022年7月,位于南通的润滑油添加剂业务部启动了第一条Reolube Turbofluid难熔磷酸酯液压油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于能源行业,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空气释放性和抗乳化性,适用于蒸汽轮机的电液调节和控制系统以及各种使用高精度伺服阀的系统。新建的生产线注重智能化生产,在安全、系统节能、用水、减排和废水处理等方面达到了最高标准。
除了可持续的低碳技术,朗盛还在中国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推进生产环节的低碳化转型。2022年9月,朗盛旗下溧阳生产基地宣布完成首批绿色电力采购项目,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约达到年度总用电量的50%,成为朗盛大中华区首座使用绿色能源的生产基地。2023年,朗盛溧阳生产基地实现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000吨。
罗高名表示:“作为在华发展多年的跨国化工企业,朗盛受益于中国庞大的化工市场需求,在中国化工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通过持续创新积极推动行业和全球价值链的转型,从而为更可持续的未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