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北大科学家创制工作时间超1000小时制氢催化剂

A-A+日期:2025-02-17来源:中化新网    

近日,北京大学发布消息,《自然》杂志2月12日刊发了一项颠覆性催化技术突破:北京大学马丁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发出全球首例兼具超高活性与超长稳定性的甲醇-水重整制氢催化剂。该研究通过独创的稀土氧化物“纳米防护盾”技术,将铂基催化剂的持续工作时间提升至1000小时以上,催化转化数突破1500万次大关。

在甲醇-水重整产氢反应体系中,传统铂/立方相碳化钼催化剂(Pt/α-MoC)虽在低温条件下展现卓越制氢效率和超高催化活性,但活性载体遇水氧化导致结构退化的问题始终无解——这直接造成现有催化剂平均寿命不足200小时。研究团队聚焦困扰催化领域多年的“活性-稳定性权衡”难题,针对Pt/α-MoC体系存在的致命缺陷展开攻关。

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对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分子级精准防护,创造性地在Pt/γ-Mo₂N催化剂表面构筑镧系氧化物纳米覆盖层,形成三重防护机制:物理屏障,薄至单原子厚的惰性La₂O₃层隔绝水分子与高活性载体直接接触;结构调控:稀土保护层阻止Pt物种的迁移和聚集;位点锁定:选择性覆盖非必要表面位点,保留关键催化活性界面。

这种“精准防护”理念带来惊人效果:在240°C反应条件下,新型Pt/La-Mo₂N催化剂的衰减速率较传统催化剂降低两个数量级,持续运行42天后仍保持98%以上初始活性;1500万的催化转化数更是刷新该领域世界纪录,相当于单个Pt原子在运行周期内可以制备超过1500万个氢气分子,为长期稳定制氢提供技术保障。

此外,该研究展现出强大的拓展性,证实钇(Y)、镨(Pr)、钬(Ho)等稀土元素,甚至锶(Sr)等非稀土元素均可构建类似防护层。这种“元素工具箱”特性为定制化催化剂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为未来兼具“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高性能界面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

该技术突破不仅使生物甲醇等绿色氢源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其防护策略还可延伸至氨分解、燃料电池、可持续化学工业等关键领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能方案。

 

更多 >同类资讯中心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产品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同时我们郑重提醒各位买家和卖家,

    交易时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随意打款或发货,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信息,及时向本网举报。

    京ICP证0610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20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