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氨绿醇作为新兴产业,在新能源产业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孕育,目前正在快速地向我们走来。有的项目已经成为现实,有的项目正在建设,大量的项目正在酝酿,发展绿氨绿醇前景广阔。这是2月18日在沈阳召开2025年绿氨绿醇产业发展大会上传出的信息。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指出,氮肥协会十分关注绿氨绿醇的发展,始终把绿氨绿醇的发展当作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关心支持绿氨绿醇的发展,在业内外的共同呼吁下,氮肥协会于2023年成立了“绿氨绿醇产业联盟”,旨在建立上下游配套的有效衔接,解决共性问题,推动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和标准的制定,引导绿氨绿醇产业健康发展。
顾宗勤介绍说,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合成氨、甲醇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也是工业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大户,生产1吨合成氨,煤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2吨,天然气头约为2.04吨;生产1吨甲醇,煤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1吨,天然气头约为0.58吨。按生态环境部统计口径计算,2021年合成氨、甲醇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含能源活动)占化工行业生产过程排放总量的51.1%。因此,合成氨和甲醇行业在实施能源转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
近几年,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目前我国风光电装机数量世界第一。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装机5.1亿千瓦,光伏装机8.4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已超过煤电装机,我国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顾宗勤指出,新能源发电的迅速增加,一方面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电力,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传统电网输送不可能将新能源全部输出,大量的绿电必须就地转化,否则就会出现弃风弃电的现象。以绿电电解水制取绿氢是公认的解决绿电就地转化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
顾宗勤认为,合成氨和甲醇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氢气,是氢气消耗的最大用户。目前我国氢气的产量近4000万吨,其中大约70%以上的氢气用于生产合成氨和甲醇。以绿氢代替传统的煤制氢或天然气制氢,不仅可以消纳多余的新能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同时运输液体的合成氨和甲醇与运输氢气相比,在经济性、安全性、便利性方面优势显著。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绿氨、绿醇被认为是风光电新能源传递过程中最好的媒介。合成氨和甲醇既可以做化工基础原料,也可以做能源,在绿色化工制造、火电厂燃料、船用燃料、燃料电池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巨大。
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统计,全球已开工建设的绿色合成氨项目产能350万吨/年,远期规划项目产能达7500万吨/年,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阿曼、中国、德国等国家。截至目前,中国已获得地方备案的绿氨项目有25个,总产能达到603万吨/年。此外,还有大量远期规划项目,累计规划产能预计80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规划更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海外规划绿色甲醇项目共有102个,合计规划产能约1327万吨/年;国内方面,截至去年7月底,投产、在建、备案和签约的绿色甲醇项目78个,规划总产能超过2600万吨/年,累计规划产能超过5000吨/年。
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 戴继双表示,2023年,绿氨绿醇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这不仅是绿氨绿醇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一年多来,联盟积极整合新能源与化工领域的优势资源,有力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跨学科、跨行业、跨企业的协同创新、共赢发展,在推动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甲醇行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赵凯表示,绿氨绿醇是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也是必由之路,前景必将一片光明。但目前产业刚刚兴起,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项目大多处在前期阶段,没有实质性完成投资决策或开工建设。但业内外都非常看好,也非常期待近期计划投产的几个项目,建议价值链上下游能够务实开展沟通合作。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化处副总、绿氨绿醇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温倩表示,以绿氨、绿醇为代表的绿色清洁液体燃料是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降碳资源,也是能源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现阶段处于发展初期。建议产业发展立足于我国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特点,加快关键技术创新,推进标准和绿色产品认证;同时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支持试点示范引领和重点区域科学布局,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满足我国能源、交通、工业等各领域低碳需求。
清华大学教授林今在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绿氨产业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得益于政策扶持与技术进步,下游应用和市场空间广阔,绿氨不仅用于化肥工业生产,还在储能、燃料、发电等领域极具应用前景,国家已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其推广应用。其中,化肥工业存量市场规模2+亿吨,航运燃料潜在需求1.8+亿吨,煤电掺烧(存量煤电10%掺烧)潜在需求2+亿吨。
林今介绍说,清华大学是最早获得科技部资助开展绿氨系统研究的团队,相关成果在国内已开工若干工程中得到应用。未来中国绿色氢氨供应链布局,即一条走廊,蒙西-环渤海走廊,三级输运,铁路、公路、航运,目的地为东南沿海及海外,随着技术进步,绿氨有望在多领域与灰氨竞争,并成为最具成本效率的减碳手段。
吉电氢基绿能销售(长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大朋认为,对化工企业而言,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一定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能否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家电投吉电股份正在实施的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采用“源网荷储一体化、绿氢消纳绿电、绿氨(绿醇)承载绿氢”模式,年生产绿氨18万吨,每年减少碳排65万吨,节约标煤23万吨。建成投产后将是全球第一个投产的大型绿氨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第一批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