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前两次集中采购相比,这次集中采购的品种几乎是前两次集采品种之和,而且涉及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类疾病等多种疾病,集采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参与竞标企业价格不同,不再以最低价中签,药品选择也不再唯低价论,防止了恶意低价竞争情况出现。
《证券日报》记者查阅中选结果表发现,原本参与竞标的原研药外企基本撤离,仅有三个原研产品中选,而本土药企成为此次集中采购的大赢家,如齐鲁制药、石药集团拿下8个品种的拟中选资格,扬子江药业集团、上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拟中选7个品种,复星医药(600196,股吧)、海正药业(600267,股吧)、科伦药业(002422,股吧)也有多个产品入选。
史立臣称:“这说明中国的仿制药企业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成本控制力,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第二大医药市场,因此做大规模优势是本土药企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建立工业化体系,形成从药品源头到加工制造的规模优势,可以让中国的药企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不仅在国内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有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虽然此轮药品集中采购中选产品再次大幅降价,但并未超出市场预期,首轮集中采购25个品种平均降幅52%,第二轮33个品种平均降幅同样是53%。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下,医药板块受到的影响也明显分化,一些中标企业受到市场重点关注,如仟源医药(300254,股吧)有4个药品集采拟中标,公司表示这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受此利好影响,仟源医药股价昨日开盘后不久即涨停。
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药企中标后股价走低,华夏幸福(600340,股吧)研究院医疗研究员王瑞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是大型药企还是中小型药企,都在集中采购竞标中比拼成本控制与产品质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原料药布局的企业将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类企业也会更受市场关注。
对于未能中标的企业,王瑞妍表示他们并非彻底失去市场份额,因为还有集中采购以外的药店、医药电商等市场空间,集中采购药品最高也只占医保用药的80%。但对于原本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药企来说,在集中采购中未能中标,随着药品价格降低和市场份额下降,业绩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样道理,即便集中采购中标,因为药价大幅降低,这类公司的收入依然是下降的。
虽然集中采购颇像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博弈,但仍有不少药企会从中受益,除了拥有原料药成本优势的企业,一些过去药品市场份额占比较小的企业,一旦集中采购中标,意味着销量的大幅增长,公司有了新的主力药品。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市场对集中采购的了解深入,只有真正在集中采购中受益的企业才会被关注,而不是所有中标的企业,这也说明在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进行过程中,市场对此事件的反应与理解越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