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当前全国新型肥料企业数量已达4310家,登记产品共20598个产品。近5年新型肥料的年均消费增速约为10%,2019年我国新型肥料消费量已占肥料消费总量的20%。新型肥料的兴起及使用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各种新型肥料也层出不穷。
“十四五”期间,为确保新型肥料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技术水平,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常规肥料的技术成熟、市场稳定,决定了想要分得肥料市场“一杯羹”的新型肥料必须走技术创新和差异化发展道路。
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立足点就是“植物营养”。从土壤供给和作物需求上考量,要真正将先进的生产工艺、科学合理的升级配方提供给客户,企业就要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要对市场精耕细作,认真打造品牌企业、优质产品。
目前,化肥企业生产的单质肥料、通用型复混肥料共性比较大,很少顾及不同作物、不同土壤、不同生长期所需肥料的差异化、多样化和特殊性。因此,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只有那些注重环保、技术创新、拥有核心技术、结合作物生长需求并能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新型肥料,才会更具生命力。
二是加大标准制定力度,完善行业法规。行业标准应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新型肥料在现代农业中展现出无限生机和活力,为农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市场上的新型肥料鱼龙混杂,主要原因就是标准建设滞后。
经过市场的博弈和选择,目前新型肥料已初见规模、渐成体系,而且企业数量也在不断扩充。但由于产品应用领域宽广,且市场容量窄小、分散,技术又不太成熟,众多新型肥料企业在市场上无序竞争。一些企业所谓的“创新”无非是将肥料的非主要功能当作新发现,并随意夸大肥料的防病、杀虫、除草、抗旱、抑制重金属等次要功能,反而将肥料应提供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基本功能加以淡化、甚至忽略。
市场混乱的根源在于标准建设滞后、市场监管不力,而标准滞后又正是监管执法不力的根源。因此,新型肥料的发展目前已到了必须系统梳理、建章立制、以正视听的阶段,而标准就是最好的工具。
三是做好农化服务。化肥零增长和负增长以及生态绿色发展,要求企业必须深化农化服务,尤其是新型肥料,要实行和推广一站式服务或一公里服务。同时要聚集资源跨界整合,进而倒逼整个农资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精准高效施肥。
四是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提高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推动新型肥料企业的生产调度、能源管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环保、质量追溯水平的提升,企业应抓好两化融合工作,力求实现企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作者: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夏英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