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能源转型将提速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表示,“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5年,也是我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后的第一个5年。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和碳中和的目标引领下,我国的能源产业将呈现生产去中心化、产销一体化、结构低碳化、需求多元化、利用高效化、技术现代化、管理数字化、安全保障技术化的发展趋势。2021年我国能源经济的关键是要保障能源安全、巩固“十三五”能源改革成果、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华在解读《我国“十四五”能源需求预测与展望》报告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系统的安全清洁低碳高效转型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中的权重将显著增大,流入能源转型相关领域的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将显著增多,智慧能源产业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支撑能源系统的清洁高效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规模和比重将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将提速。
任重道远需多措并举
“当前正处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重建的关键时期,全球应加大合作力度以实现2°C和1.5°C温控目标。在践行全球减排责任背景下,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能源系统转型、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推广和森林碳汇等多项措施并举。”《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报告执笔人余碧莹表示。
她指出,即使能源系统在可行技术路径下最大限度低碳转型以及CCS大规模部署的条件下,到2060年我国距离碳中和的目标仍有3亿~9亿吨CO2差距,仍需由森林碳汇来弥补。
同时,氢能低碳发展也是当前助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的途径。而将其与CCUS技术结合会形成相互促进,在减少煤制氢碳足迹的同时,降低CCUS的成本并促进技术进步。《碳中和背景下煤炭制氢的低碳发展》报告提出这样的论点。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兰翠解释说:“作为主要的制氢方式,煤制氢结合CCS技术后,碳足迹显著下降,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短期内相比其他制氢技术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煤制氢的CO2浓度高,捕集成本低,若进一步结合CO2利用,其成本将更具优势。与此同时,这样的组合还有利于CCUS技术进步,为大规模布局CCUS示范项目提供更多参考和支撑。”
为此,《碳中和背景下煤炭制氢的低碳发展》报告提出建议,我国应多维度发力推动形成煤炭制氢低碳发展机制,一是制定与CCS技术规划相匹配的煤炭制氢发展战略;二是部署 “煤炭制氢+CCUS”规模化示范项目;三是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四是建立健全纳入煤炭制氢行业的碳交易或碳税机制。
提高能效不可或缺
“过去的十几年里,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行动,在推动我国产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的5~10年,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提高能源效率也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能源基金会中国工业节能项目主任何平表示。
他认为,目前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途径有4条,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量化、结构调整和燃料替代。研究表明,提高能效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贡献率占比达到35%,也是最容易取得显著成效的路径。“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工业领域能效提升需要两步走,到2030年要实现能效倍增,2035年主要的工业产品能效要全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应该降到2015年的2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平表示。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领域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十三五”期间在能效提升方面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对此,何平指出,未来“十四五”到“十五五”,需要加大推动能效提升的力度,再掀工业领域节能的新高潮,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能效评估审计的频率,鼓励向能效领跑者看起。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彦德也提出,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效的重要抓手,通过目标引领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现实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