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能力快速提升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乙烯产能增速放缓,但中国乙烯工业一枝独秀,产能大幅增长,新增451.5万吨/年,总产能突破3500万吨/年。”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高级经济师陆亚晨在解读《报告》时表示。
《报告》显示,“十三五”是我国乙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供应能力稳步提升,总产能达到3518万吨/年,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国。
“2021年将是中国乙烯工业史上新增产能投运最多的一年,预计有11家企业总计845万吨/年乙烯产能投产,国内总产能也将升至4363万吨/年,同比大增24%。”陆亚晨介绍。
新增产能中,油基乙烯与气基乙烯占绝大多数,分别为390万吨/年和425万吨/年。2021年,随着经济恢复,我国石化产品的需求将回升,乙烯行业景气周期继续保持上行。《报告》预测,今年国内乙烯装置开工率将有所提高,同比增长29.6%,年产量将达2800万吨。从装置规模看,无论是油基还是气基装置,规模都将进一步大型化,新增装置平均规模达到84.5万吨/年,已远超世界乙烯装置平均水平。
产业面临四大挑战
我国乙烯工业产能快速提升,为下游的相关产品摆脱进口依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报告》也指出,必须对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有清醒认识。我国乙烯行业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终端行业需求分化、集约发展势头迫切、轻质原料供应风险较高四大挑战,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是中国乙烯及下游产业自主科技创新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国已成功开发出蒸汽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具有了建设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芳烃装置的能力,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化工主体技术。然而石油化工中的不少关键核心技术仍为国外公司所垄断,我国整体行业仍处于世界石化产业链的中低端,如高端高性能聚烯烃产品关键技术短缺,煤制烯烃领域一些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等。
二是产品结构无法满足乙烯下游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十四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有效供应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国内环保与禁塑政策趋严的背景下,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受限,导致传统石化产品需求难以维持过去的高增长,未来乙烯下游产品需求将呈现分化态势。但目前以乙烯为龙头的石化联合装置工艺路线和产品结构雷同,同质化明显。
三是乙烯产业集约化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中国乙烯行业虽已建成以17家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为龙头的化工集聚区,但仍存在集约发展程度较低、产业集群化不足等问题,资源、资金、市场的严重分散。园区化发展成为推动中国乙烯行业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是我国轻质原料进口面临较高的供应风险。2020年中国乙烷进口量的91.8%来自美国,极为单一的资源进口依赖使中国乙烯行业时刻面临着原料价格波动、供应中断的风险,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将是中美博弈更为激烈的5年,应高度重视乙烯行业轻质原料进口来源单一、风险较大的问题。
着力“四化”转型升级
面对挑战,在做大中变强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乙烯工业的主基调。《报告》认为,在产能不断打破纪录的同时,向高端化、数字化、集群化、国际化转型升级,是我国乙烯产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高端化方面,应加快乙烯行业结构高端化升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产业链终端产品定位看,针对国内市场对外依存度高的产品,尤其是受技术制约难以自给的产品,要加大攻关力度。与此同时,石化企业还应扩展其产品的增值服务空间,开展服务创新,增加功能性价值,积极实现由原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变。
在数字化方面,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充分抓住产业数字化赋予的新机遇,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乙烯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传统生产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生产装置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加快绿色发展进程。
在集群化方面,首先要加大石化产业集群发展力度。“十四五”是全球石化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应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依托现有大型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培育现代石化产业基地。结合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国家煤制油气战略布局,优化调整煤炭深加工产业基地。同时还要提高跨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高度依赖乙烯下游产品,与这些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将为乙烯产业升级带来强大动力,从内在质量上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在国际化方面,RCEP签署给我国石化行业带来了战略机遇,为我国推动乙烯及下游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基础。自由贸易与负面清单制度等协议将有效提升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不仅有利于巩固中国石化行业在区域间的传统优势,在避免产能过剩、扩大市场、化解贸易摩擦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我国石化行业在贸易出口、项目投资、技术贸易、工程服务和装置出口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石化行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