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重锤”要求加大减排力度
近日,位于荷兰海牙的一家法院判决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必须在2030年前将净碳排放量在2019年的基础上削减45%,大幅提高了壳牌制定的“到2030年前将在2016年基础上减排20%”的目标。
无独有偶,近期,美国两大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也遭遇来自投资方的压力。其中,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对冲基金成功拿下埃克森美孚至少两个董事会席位,而雪佛龙的股东大会则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一项减排决议。
事实上,敦促壳牌加大减排力度的诉讼案件最早于2019年4月正式提交至法院,由多家环保非政府组织以及超过1.7万名个人共同发起。发起诉讼方认为,壳牌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历时两年,如今,壳牌遭遇了败诉。
近年来,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传统化石能源行业也掀起了低碳转型的热潮,截至目前,壳牌、bp、道达尔等油气巨头均已宣布“净零排放”目标。事实上,与减排力度更小的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美国油气公司相比,壳牌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举措已算是十分活跃。
2020年4月,壳牌首度提出了“净零排放”目标。截至目前,壳牌已投入大量资金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海上风电以及储能领域。就在近期,壳牌还在澳大利亚光伏领域投资了25亿美元。
然而,上述举措在法院看来仍然不足。荷兰海牙的法院在判决书中写道,壳牌公司有义务通过执行公司政策,确保壳牌集团、其供应商以及消费者的碳排放量均有所降低。随后,壳牌发布一份声明称,对这一结果“表示失望”,并将进行上诉。
荷兰海牙法院的判决一石激起千层浪。据了解,这是全球首例由法院裁决的企业减排目标,这一案例也成为了由法律推动油气巨头减排的标志性案件。
风险咨询机构Verisk Maplecroft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分析师Liz Hypes指出:“这一案例将打开向高排放传统油气行业提出诉讼的先河,不仅是环保人士,还有不满意的投资者,都能够向高排放企业甚至是背后的‘金主’提出诉讼。”
气候问题凸显,巨头压力倍增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另一跨国油气巨头也因气候行动不力遭到投资者质疑。5月26日,一家持有埃克森美孚很少股份的对冲基金“引擎1号”的两位代表正式加入埃克森美孚董事会。“引擎1号”在其网站上指出:“在美国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比埃克森美孚更有影响力,但该公司未能随着行业的转型而发展,导致了严重的业绩不佳,从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为了保护和提高股东的价值,我们认为埃克森美孚必须做出改变。”
据了解,此次加入的两位代表成员均在能源低碳转型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随后,埃克森美孚董事会又投票通过了让该公司全面披露政治游说和气候游说措施的决议。
而就在同一天,在美国另一油气巨头雪佛龙的年度会议上,也有约61%的投资者无视该公司董事会的反对,支持由环保组织提出的减少碳排放提议,要求雪佛龙降低产品碳排放量。此后,道达尔也发布公告称,由于来自投资者的压力,道达尔在股东大会上提议将公司名更改为“道达尔能源”,展示其发展多元化能源的决心。
截至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陆续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今年5月,国际能源署(IEA)也曾呼吁称,全球为了达到净零排放的目标,应不再向任何新建的化石能源项目进行投资。业内普遍分析认为,在过去数天内,多家跨国油气公司接连遭遇来自法律、社会乃至投资者的挑战,表明传统油气行业的减排压力已在不断累积。
油气需求尚在,行业挑战巨大
业内分析认为,收到法院判决的壳牌很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甚至可能被迫开始减产。《卫报》援引一位油气行业分析师的话称,这一法院判决很可能迫使壳牌每年减产约100万桶/日,每年付出的资金额甚至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公司的分析师Biraj Borkhataria也表示:“激进地减少油气产量可能对壳牌的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化石燃料产量的大幅削减很可能使壳牌每年损失60亿美元。”
而对于董事会“变天”的埃克森美孚来说,其减碳策略更是受到了更加严密的审视。业界普遍预测认为,新成员的加入很可能让董事会进一步审视当前埃克森美孚的脱碳计划,也将对埃克森美孚的长期发展战略造成影响,在低碳转型领域一向颇为保守的埃克森美孚的转型力度或将加大。
多家市场研究机构分析指出,面对巨大的减排压力,传统油气公司最快、最节省成本的减排方式就是抛售其高污染的相关资产,然而,减产的举措却是“治标不治本”。分析认为,迫使油气巨头们减少化石能源产量并不能完全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考虑到全球原油需求情况,油气巨头减产“让出的”市场份额很可能被中小型油气公司以及各大产油国的国有油气公司“瓜分”,对于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并无益处。
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Darren Woods也曾表示,即使全球正逐步远离化石能源,但当前仍需要大量的石油。
彭博社撰文指出:“气候问题带来的压力可能会让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这些公司减少石油的销售,也会让他们以更加清洁的方式生产石油,但仅仅迫使一小部分公司改变运营方式并不足以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真正的变化应该来自需求方面。为消费者提供负担得起的、可靠的、方便的化石燃料替代品,才能推动石油生产方式的改变,并最终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