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双碳双活性物质的新型锂-硫(硒)电池体系

A-A+日期:2021-08-31来源: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装备研究所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当今社会对电化学储能器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受制于电极材料较低的理论容量,难以满足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的要求。基于多电子转换反应的锂硫电池具有相对超高的比能量,并且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低毒无害,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电池体系之一,成为当前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和方向。
 
然而,锂硫电池固有的自身缺陷严重阻碍了其持续的推广及应用:一方面,由于硫单质及还原产物多硫化合物(Li2S/Li2S2)的导电率低,导致锂硫电池中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倍率性能差;另一方面,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多硫化合物,会导致“穿梭效应”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因此,开发具有高导电性,同时对“穿梭效应”具有较强弱化能力的正极材料,是获取高性能锂硫电池的关键技术所在。
 
青岛能源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武建飞研究员多年来深耕锂硫电池领域,针对锂硫电池的本征缺陷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6 (2018), 23486-23494; Electrochimica Acta, 295 (2019), 684-692;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11 (2019), 15607-15615;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20, 2001698)。
 
业界在前期的研究发现,与硫同族的硒元素具有和硫类似的转化反应机理,并且锂硒电池的“穿梭效应”可以明显得到抑制。但较为可惜的是,与锂硫电池相比,锂硒电池容量较低,无法满足高比能电池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组博士生杨泽文巧妙利用硫和硒的协同作用,通过弥补各自体系的“木桶短板”,成功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双碳双活性物质的新型锂-硫(硒)电池体系。
 
该体系以壳聚糖基衍生碳为基底,三维缠绕碳纳米管构成双碳的活性物质载体,这可以有效提高三维碳载体骨架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另外,通过煅烧方式负载硫-硒复合物作为活性材料,最终获得具有高容量、高循环稳定性能的锂硫(硒)电池正极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在0.5 C(1 C=1340 mA·g-1)电流密度下,电池经过500次循环后仍然保持833.2 mAh·g-1的高比容量。此外,该工作还利用简便有效的测试手段对此电池体系的充放电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了硫-硒复合物作为活性物质的反应机理为锂硫和锂硒电池基本反应步骤的组合。本工作为解决锂硫电池的本征缺陷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同时,也为硫族元素在锂金属电池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最近以“Novel Lithium-Chalcogenide Batteries Combining S, Se and C Characteristics Supported by Chitosan-Derived Carbon Intertwined with CNT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2, 427, 131790。IF=13.273)。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产品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同时我们郑重提醒各位买家和卖家,

交易时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随意打款或发货,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信息,及时向本网举报。

京ICP证0610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20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94号